死亡一直是人类不可避免而且历久弥新的话题。人自诞生以来就注定了死亡的结局,所以才有了“向死而生”的哲学命题。由于面对死亡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进而活出自己的价值,这时的人才是“本真的“存在者。结合人们对于死亡的认知反思当下的生存状态,指引人们寻回生存的价值并且实现幸福的理想生活。
人的个体生存的必然结局是死亡,人们千方百计地趋利避害,放纵自己的欲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却始终避免不了走向死亡,而死后再多的物质财富都将化为尘土。海德格尔给死亡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死亡是“最本已的,无所关联的而又无可逾越的、确知但却不确定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死亡是最极端的可能性。一旦你认识到这个可能性无时无刻都潜在于你的生存中,你可能会选择仓惶的逃避事实,可能会从此一蹶不振,消极避世,也或者去积极的面对。同时,正是死亡的可能性让人强烈的感受到“我的存在",死亡向生存投射了一线光,引导人们发现自身的局限,找寻生存的意义。
在中国的主流文化中不乏一些独特的死亡智慧。“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朝闻道夕死可矣”等体现了儒家文化强调死亡在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意义,通过生死考验、价值选择实现死亡超越。佛家主张“一切皆空"、人免不了经历生死轮回之苦。佛家的因果报应论用来世的福利损失恐吓现世人,为了死后得到安宁,他们不得不去行善积德。西方的死亡哲学史分为死亡的诧异(古希腊罗马)、死亡的渴望(中世纪)、死亡的漠视(近代)、死亡的直面(当代)这四个具有质的差异性的阶段。苏格拉底指出“死亡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之一。它或者是一种毁灭,毫无知觉,或者如有人所说,死亡是一种真正的转变,灵魂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只有通过死亡,作为生命本源的灵魂才能脱离肉体的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柏拉图认为死亡就是灵魂摆脱肉体的羁绊,哲学家就是在不断趋向这样一种思想境界,逐步树立自觉的死亡意识,为达到一种没有身体框架局限的存在做准备,亦即“死亡的练习”。海德格尔认为,真正的“存在"当是“人的存在",亦即“此在" ,而死亡是“此在”最本已的可能性,“死亡总只是自己的死亡”,只有通过死亡才能够使“此在”个别化,从而真正的作为它自己而存在。
人作为平凡的个体存在着,我们不知自己的生命何时会完结。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和富足,但是他也加重了对人生命的威胁。生活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基于独特的生存状态,人们总是力求最深刻、最彻底地把握自己和世界、生存和价值、生存和永恒的关系。所以不得不反思我们现在的生存现状:工业的发展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人们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生命遭受疾病的威胁;人与人之间更多的充斥着金钱物质,丧失了基本的信任,丧失了判断真实与虚假的能力,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生命也遭受着来自他人的威胁,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此时,我知道我是活着的,此时的我可以说话,可以思考,可是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我对我的未来却充满着迷茫,因未来的不确定而产生巨大的恐惧感。
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能知无限、追求永恒,但作为有限的生物.他又是必死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迟早都要万劫不复的失去。然而,如果一个人时时都想着生命的虚无,沉浸在悲观主义的情绪中,那么生命对他来说则是痛苦的负担。此时,有些人会选择及时行乐,一生处于漫无目的,无所事事地无聊状态之中。而有些人便会选择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将悲观主义贯彻到自己的人生实践中去。苏格拉底说:“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最有意义的生活不应以自杀来结束。自杀是对生命意义的否定,带着痛苦结束生命,这是一种逃避。这种逃避却并没有带来完全地解脱,因为自杀者对于生的疑惑并没有随着生命的终结而得到解答,反而是他失去了寻求答案的机会。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值得关切的,新出的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比如安乐死、脑死亡等,也亟需人们对死亡进行深刻的思考。
尽管明知人生固有一死,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还是在喧闹忙碌地生活着,追求着,足见生命本身有着死亡的阴影所摧毁不了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人们对于人生的肯定,来自于爱。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到:“我们爱生命,并非因为我们习惯于生命,而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爱。”带着爱观察人生的人不会抱怨生命给予的欢乐太少,爱就是生命之欢乐的源泉,“爱化痛苦为欢乐,化缺陷为美德”。热爱人生的人他敬畏死亡、直面死亡,对生命的感激之情驱使他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你面临选择的时候,当你面对未来茫然无措的时候,当你纠结于自身存在问题的时候,一股强烈的无力感便会向你袭来,这便是痛苦。痛苦无处不在,而“伟大的幸福正是战胜巨大痛苦所产生的生命的崇高感”。其实痛苦是可以战胜的,只要我们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自信,便不会害怕选择。未来的不确定使人迷茫但这也正是生活独具魅力的地方,它引领我们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奥妙,不断创造新的思想和文化。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在基督教徒们看来:“上帝早有预备",所以没有必要为明天过多的忧虑.活在当下。
最终走向死亡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事实,对于死亡的恐惧也成为了人类最为深沉而又无法摆脱的忧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尘世的眷恋更加重了这种恐惧感。在当下的时代,我们更要平静的直面死亡且深人的探讨死亡,反思我们如今对死亡的忽视、逃避以及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将这种反思与更高的目的相结合,挣脱世俗的牵绊和物质的束缚,超越现在的生活。正如古罗马的塞涅卡所说:“只有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脆弱性和有死性,从而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积极筹划自己的有限人生,才能从容,有序的度过生。”
来 源:殡葬服务百科
作 者:胡媛媛
责任编辑:张洁
版权所有 © 2024 宁波市殡葬协会 浙ICP备2022035342号-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