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殡葬文化就是其中一朵绚丽的花朵内容涉及多种文化传承,包罗万象。
中国的殡葬文化传承,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里面包含着信仰、规训、风俗习惯、价值观、教育、经济、人文、文化传承、气候条件变迁等等,涉及多个学科的相互交流与穿插。
殡葬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哲学体系(环境意向)和人文伦理体系(宗教心理意象)相互融合后的凝固物。中华民族的丧葬习俗和丧葬文化源远流长。几万年前有特定的葬礼形式。由于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对逝者的崇拜并且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进而发展到对死的畏惧,沿着这条线发展到“厚葬薄养”的传统习俗。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当亲人临终时,亲属要给他穿好衣服,如同给出远门的亲人整理行装一样。安葬之后,每逢节日,亲属要上坟扫墓,焚纸送物,不仅带有点心、水果,还有巧克力、啤酒,甚至还要为死人点燃一支香烟,如此体贴周到的服务,孝子与亲友间的人情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是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生者为死者而建立、形成、发展起来的习俗和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它反映并长期受制于社会传统。人类存在的自然生命现象是通过死亡与出生来界定的。“殡”这个字最早出现在《礼记》、《左传》、《论语》等经典中有很多提及如:《说文解字》:“殡,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从歺,从宾,宾亦声。夏后殡于阼阶,殷人殡于两楹之闲,周人殡于宾阶。”《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礼·檀弓》“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於五父之衢,人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愼也,盖殡也。”“殡”指的就是未葬之丧,也就是从人的故去到下葬前的过程。在民俗上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殡者“丧也”,丧者“殃也”。我们讲的出殡在民俗上讲的是出殃的过程。“葬”顾名思义就是入土,安葬的意思,但是这个此葬非彼葬,这个葬有两种意思。言:“葬者,藏也,乘生气也”,第一是藏,第二是乘生气。
在殡葬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孝道方面的影响,因为在古代的时候,人类是比较的相信轮回的,可以把死亡作为一种轮回的起点,而在轮回的起点上,对于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待遇。有的人认为殡葬做的排场一些,就可以让人进入下一个轮回更加的好一些,不会再受苦了。所以殡葬其实也是一种道德方面的表现。如果说,出生意义的不确定性是因为需要通过未来予以昭示,那么死亡的意义则因为既往活动的证明而变得厚重。因此,殡葬活动是一种围绕个体生命死亡而展开的一种具体文化现象,文化内蕴丰富而深刻,体现了人对生命价值的重视与理解。
中国传统的殡葬祭祀文化明显的反映了封建社会“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殡葬观念。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雍也》)将死后世界、侍奉鬼神置于“生”之后再做讨论,并要求以人性情感来对待死亡。“世之为丘垄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 (《吕氏春秋》之《安死篇》),中国墓园在那个时候己经出现了雏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继承性决定了殡葬文化的延续性,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决定了殡葬文化的更生与变革。
来 源:白世通
责任编辑:张洁
版权所有 © 2024 宁波市殡葬协会 浙ICP备2022035342号-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