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的心愿,就是在祖国的大地上建设一个熔炉,让年轻人在这里锻炼、发光、成长
国士无双,欢迎回家,杨福家,他的名字值得我们铭记,他的精神更值得我们传承。从烟波浩渺的江南,到童话王国丹麦,先进的美国武器实验室,再到古老优雅的英国,最后他还是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他回归故乡的怀抱......他的足迹在时光回廊中铿锵回响!
沉痛缅怀杨福家院士
由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宁波同泰嘉陵承办,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中共镇海区委统战部、镇海区科学技术协会、宁波市院士和海外智力服务中心协办的“‘国际交流’文理兼通,‘教育先行’博雅兼具——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校长落葬追思暨揭碑仪式”于同泰嘉陵·甬籍院士陵顺利举行。
遗憾的是亲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由于疫情未能亲临现场,但是在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施英,宁波市院士和海外智力服务中心主任周天威,宁波市政协常委、宁波市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院长、同泰嘉陵董事长沙力,同泰嘉陵总经理王玲及员工代表的竭诚恭迎和见证下,杨福家院士终于安眠故土,也希望春暖花开时,惦念杨老的亲友、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能够亲临甬籍院士陵,瞻仰纪念碑、传递思念。
杨福家(1936.06.11-2022.07.17)
祖籍浙江宁波镇海,出生于上海。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现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校长、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先后被授予日本创价大学名誉科学博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名誉人文博士、香港大学名誉科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英国诺丁汉大学名誉科学博士、美国康涅狄克大学名誉科学博士等。
他是新中国第一批派往西方国家留学的科技人员,第一位在国外权威出版社出版英文著作的中国核物理学家,第一位担任英国著名高校校长的中国人。他践行博雅教育理念,推动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并担任首任校长,开启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恭候欢迎回家
“人和人的不同,并不在于分数高低, 而在于心中的‘火种’。”
施英副主席、沙力董事长为杨福家院士艺术纪念碑揭幕
杨福家轶事(一)
1963年,杨福家院士第一次访问丹麦玻尔研究所且进修了两年,丹麦玻尔研究所是哥本哈根大学的一个独立的研究所,那里的房子旧旧的,但是人才辈出,是当时全世界最有名的研究所之一。有一张关于丹麦同事给青年杨福家做实验的照片,这张照片是凌晨两点半的时候拍的,据杨院士回忆,“当时日夜奋斗,经常48小时不睡觉地拼命干活。为什么这样?因为我有一种使命感,我是新中国第一批派到西方来深造和进修的,我绝对不能丢祖国的脸”。
礼仪人员满怀敬意,郑重又慎重地恭迎杨福家院士安眠新家
沙力董事长代替家属奉土奉花
客服部经理林琴代替家属净碑
追忆国士无双
“我的人生哲学是追求卓越,要么不做事,要么就把事情做到最好。”
虽然亲属和各界代表未能到场,但依旧准备了生机盎然的花篮,施英副主席、周天威主任代表社会各界向杨院士敬献花篮
杨福家轶事(二)
“父亲的两个教育理念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是要念书,第二是要诚实,再穷也不能欺骗。这也是家庭对我最重要的两个影响。但其实,一个人的成长是要靠机遇的,不是自己或者家庭能完全决定。我初中的时候很调皮,有一次把一根粉笔放在了黑板擦里,老师擦黑板时就越擦越脏。问是谁干的,我举手说是我干的。因为这件事,我被学校退学了,后来又辗转了几所学校。后来我很幸运考到了格致中学,格致中学改变了我的一生。我刚去的时候,成绩不是太好。有一次,老师组织我们念了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有一段话我永远也忘记不了。‘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段话引导我思考,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该干什么?——是要努力奋斗”。
市科协副主席施英怅然回忆杨福家院士的点点滴滴,以及联络、联谊甬籍科学工作者的种种举措,无不表达着故乡人对游子的牵挂
“8月9日,市科协一行赴上海龙华殡仪馆吊唁杨福家院士,同时,也表达了希望杨老能回归故土的愿望。此后,多方撮合、筹备,却因疫情一再耽搁,今天终于迎来杨院士回家。杨福家院士是继徐祖耀、徐秉汉、陈创天、陈肇元四位院士之后的第五位入园院士。希望沙力董事长和他的团队将甬籍院士陵打造为可祭祀、纪念、教育、参观为一体的人文传承新高地,不负甬籍科学家们一片进取之心、奉献之心、赤诚之心。”
甬籍院士陵的筹建者沙力代家属致答谢辞
“感谢市科协一行的诚挚邀请,感谢前期多番来园商榷的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和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师生校工。此刻,阳光划破阴霾倾泻而下,犹如杨福家院士有感于社会各界的诚挚期盼和积极筹备,在天堂绽放笑颜,落叶归根事宜终于尘埃落定。我们相约春天、相约气清景明之时,以健康、朝气蓬勃的面貌相见。”
致敬遗风传承
“一流大学不一定有大楼,但一定有大师,学生不一定交得起学费,但一定读得起书;师生共进,教学相长;教出来的学生不但博学、优雅,而且懂得如何做人,是始终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合格公民。”
一门两院士虎年陨落
杨家兄弟姊妹八人,杨福愉是老五、杨福家是老八,他们同在1991年被评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一门双院士”成了中国学术界的佳话。这两颗璀璨明星却同时在虎年陨落。
9月24日,宁波诺丁汉大学举办了盛大的校园追思会。现场还举行了“杨福家楼”揭牌仪式,并宣布将设立“杨福家科研人才发展基金”,以纪念杨校长对宁波诺丁汉大学创办所做出的贡献,并继续践行杨校长的“博雅教育”理念,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阳历新年的1月5日,杨福家院士的三哥杨福愉院士辞世。宁波市科协的公众号上如此描述道——
镇海自古以商帮扬名,杨家亦曾是商人之家,据杨院士之兄杨福耀回忆,早年间,他们的祖父杨志甫和当时的许多宁波人一样,为谋生需要,离开家乡,前往上海闯荡,并从此在上海扎根。
“我出生时,镇海老家还有几间房屋和几十亩地。”尽管从未在镇海长住过,对镇海的记忆多数也来源于父辈的口述,但杨福愉先生每每在填写需要籍贯的文件上,都会郑重地写下“原籍浙江宁波镇海骆驼镇河角村”。笔尖落下的一行字,承载着杨福愉先生对故乡的眷恋。
来宾依次献上橙红色非洲菊,盛开在墓碑前的每一朵,是我们心中一颗颗希望的火种,在凋零的冬日,如寒夜中的火把、迷雾中的灯亮、照耀阴霾的太阳,鼓励我们前行。
作为低调的物理科学家、敢为人先的教育家,他的一生留下多个“第一”纪录:第一位在国外权威出版社出版英文著作的中国核物理学家,第一位担任外国知名大学校长的中国公民,创办中外合作大学的第一人……他的离去甚至令几代人唏嘘,有一位网友这样缅怀道,“我在复旦读研时,杨院士是我们系主任,后来我的孩子考上了宁波诺丁汉大学,他任校长,简直就是造福我们几代人,他离世的消息还是国外上学的孩子凌晨发给我的,深感悲痛。”在宁波诺丁汉大学,不仅举行校园追思会,还在学校公众号设置了“深情缅怀”的祭奠专栏,这是杨福家院士深爱的大学尽己所能做到的线上线下的深切缅怀方式。以上也足以见得故乡人需要一处长期的、固定的、众所能及的祭奠平台。
一位卓越而伟大的人,一定是知行合一、言出必行、行将必果的人,我们重温他曾经讲过的字字句句,内心依旧鼓舞万千、感恩万千、唏嘘万千!为科研奋斗,为创造一流大学而负重前行的您终于可以休息了!
来 源:宁波同泰嘉陵
责任编辑:张洁
版权所有 © 2025 宁波市殡葬协会 浙ICP备2022035342号-1
联系我们